
每当我们走进百年老宅,总会在大门口、内屋的门头上、廊柱上看到各式各样的匾额,这些匾额往往饱含着浓浓的淳朴家风。
横为匾,竖为额。用精妙的刀法于木板上诠释书法之要,是对书法艺术的再创造,也是对雕刻、诗词、装潢等艺术的再升华,这便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——书法匾额制作技艺。
书法匾额制作技艺在我国源远流长,而至今日,已不多见。
作为焦作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曹鹏程,生于1978年3月,是我市为数不多的书法匾额制作技艺传承人。2020年,曹氏传统书法匾额制作技艺入选焦作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曹鹏程自幼酷爱书法,对匾额制作技艺情有独钟。在父辈的基础上,他又传承、发展了曹氏传统书法匾额制作技艺。
曹鹏程打记事起,就被农村过春节家写红春联,张贴门上的喜庆场面所感染,既好奇又感兴趣,虽然还不懂书法,只知道是写春联,要过年,所写内容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的向往,觉得很有意思。逐渐慢慢喜欢上了书法,就开始用自己的零花钱买来笔墨纸砚、字帖,开始了正规系统的学习。
时间如梭。2012年,曹鹏程创办了“锦书堂”,开始在书法和刻字上进行创作,传统刻字结合实用性的匾额,在市场上很受欢迎,得到了大家的认可。先后为焦作市温县陈家沟制作了【太极拳祖祠】和【中国太极拳博物馆】匾额,为许衡陵园制作了【许园】【朱子后一人】匾额、为焦作市烈士陵园制作了【太行第八军分区史迹纪念馆】匾额、为月山寺制作了【卧佛殿】等匾额。 位于解放区上白作街道的“锦书堂”,是曹鹏程的工作室。“锦书堂”三字由我市知名书法家米闹题写,字体俊朗飘逸。雕刻在方寸的木板上,更显淳朴儒雅。
“锦书堂”虽狭小,但因挂满大大小小的名家名作,倒显得内有乾坤。
据曹鹏程介绍,篆刻一个匾,传统书法制作应将写好的宣纸平铺在一块胡桃木板上,将字渡稿上去,将字透过宣纸刻入木内,用小刻刀勾边,再用大刀凿字。笔力浑厚处,木则深刻。笔力飘逸处,雕刻时则深浅有度。深浅间,全见匠人的刀功。刀功间,匠人需对每位书法家写字的特点熟稔于胸。木也不是“被动的”,它有它的纹路。往往字刻到一处时,却被木“档住”。这时,匠人要先顺着木,再安排字。稍有不慎,就有字毁木废的可能。
刻好后,要反复打磨,让字嵌入木内。打磨后,要用漆装潢,木色是底色,字色随木色,和谐统一。
“锦书堂”内,一件老式的木头工具箱,放满了近百件工具,约30公斤重,每件工具都曾在曹鹏程的祖辈手中被摆弄过千百次,现在又传到了年轻的曹鹏程手中。
自清中晚期起,曹鹏程的祖辈们便以木匠为业。农闲时,走街串巷,帮人打床、打柜子、打各式各样家俱、雕刻匾额等。新中国成立后,曹氏传统书法匾额制作技艺第二代传人曹云启携子女陆续迁户焦作。曹云启是文化人,对古文诗词颇有研究,常为人代笔家书。于是,从曹云启起,曹氏传统书法匾额制作技艺便上了一个新的台阶。
到了曹鹏程这一代,曹氏传统书法匾额制作技艺更成了家传技艺。优秀的传统文化总有扎根的土壤。这些年,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,曹鹏程迎来了发展机遇。
祝愿曹氏书法匾额制作技艺传承之路将越走越宽。
|